“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鸠山设宴跟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这是京剧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里的一句唱词。无数的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在战士出征、英雄出击、儿女出发之前,总会接受一个接受敬酒的仪式。

大体场面如下:领导、或长辈、或亲友等,会喊一声:“拿酒来!”,端起酒碗恭敬地递给临行的人。说几句鼓励、鼓动、祝福的话。那临行的人,端着那碗酒,也说几句慷慨激昂的话,比如“不成功便成仁”之类的…。然后端起酒碗,一口气喝下去,嘴巴两边一定会漏出许多来的…。之后,把碗往地上一摔,摔个稀巴烂。再之后,头也不回地闪人…。

这样的场面恐怕并不只是文学作品的虚构情节,而是生活实际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而生活实际中的动作可能没有这么夸张,而且也许不会舍得摔破那只碗…。比如那只碗恰恰是宋窑的呢!那是要摔掉一大堆钱的…。

好了,不调侃了,说点正经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阳关曲》中的两句。《阳关曲》也叫《送元二使关西》是送别诗里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自古“离别”是最令人“黯然销魂”(江淹《别赋》里用词)的。

李商隐的《无题》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的难是因为人分两,地交通不便的既成事实,而别时的难,却诚为感情深厚,难舍难分的或再难相见。这种时候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举动,就是敬一碗离别的酒。

早在周代就有以酒为离人饯行的记录。请看《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践之,清酒百壶。”。这是说韩侯入来觐见周(宣或厉)王,娶了王的外甥女,归韩国之前,显父(德高望重的公卿),用百壶清酒为他践行。

东汉《郑玄别传》记载:郑玄师从马融学习经学古文七年,因母病辞归,有三百多人为他践行。“皆离席奉觴”,郑玄竟一连喝了三百多杯…。唐代,以酒践行已蔚然成风。这种文化在唐诗中有充分的反映。而王维的《阳关曲》被认为是酒别诗中的千古绝唱。不妨再读读全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以清雨洗尘表达友情的纯洁,以青青柳色(留舍)表达对朋友的挽留。加上依依话别,频频劝酒的感人场景。很快被谱入管弦,就是声蛰古今的《阳关三叠》,又叫作《古阳关曲》。后人在王维诗的基础上,改变唱词:“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这首改编的词,在《词律拾遗》上看到的。

俺琢磨,如唱起来,抑扬顿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地,会何等感人…。

这首《阳关曲》一直影响到后世的送别践行。明代韩邦靖的妻子,在老公奉召觐见临行前,送一首诗给老公,写道:“…既为远别去,饮余手中觞。莫辞手中觞,为君整行装。阳关歌欲断,柳条丝丝长。…”看看运用王维的诗,表达出来的这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当然到如今以酒“饯行”仍然是生活中的常态,但其中还有多少“文化”气息…?或许更多的是欢乐?

有诗为证:
劝君更尽一杯酒
离别而今不用愁
见时容易别亦易
飞机高铁随时走

海老KK
2016/7/7于匹兹堡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