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堂、大丽花、修女、老盖、一只大狗、后窗和门外的“哈里哈”(许多年之后才知道他?她?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父亲、马车、足球场、奔跑、父亲额头喷出的血、海滩、礁石、钓鱼、玻璃缸里的大鱼…

        这一切二至五岁所发生的事情,尽历历在目。

        比如父亲是足球健将,经常驰骋在足球场上,对手多数是洋人。一次在与洋人队员头球碰撞后,父亲的额头的血往上喷出,马上有人把父亲抬走…。

        当断断续续把这些回忆片断告诉父亲时,父亲惊讶得合不拢嘴。怎么会记得二三岁发生的事呢?

        “牛郎”自己也纳闷,果真是一种记忆能力吗?但这些事情确实一直存留在大脑的某个地方…。

        成长以后经历了许多之后才明白一些。原来一个人生活中面临一个重大转折,或者说是一个突然变故的时候,孤独是最能固定记忆的强化剂。

        小小的“牛郎”在五岁时,被突然送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孤儿院。在那里,小脑袋里唯一所想的,就是曾经在父母身边那么快乐的日子。否则还能想些什么呢?想着想着…这些五岁以前的点滴就强记在脑子里面了…。

        幼小的“牛郎”出世三个月就注定出门带不了干粮。抗战时期,万物短缺,大家过着缺衣少粮的日子,母亲的奶水断了,大人只好用面粉杂粮一类的食物喂养,稚嫩的肠胃怎能消化吸收?于是不排泄、消瘦、软骨,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

        到六个月的时候已经连哭声都没有了,西医医院也拒绝诊治,父母亲束手无策…。

        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作弄人。

        在离居家不远处,有一位杨姓中医,父母亲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理,找到杨大夫。杨说,我不是儿科,只能按照成人用药原则施治,生死各有天命,后果不敢预料,父母接受了这个条件…。

        否则,能怎么呢?
        不必详叙诊治过程,其实也不知道。只知道结果是老“牛郎”今天还能胡说八道…。

        但是杨大夫给了一付最最重要的秘方,父亲按此秘方遍处寻找,终于拜被日本人赶出去的占领青岛的德国人所赐,在一家人家找到了这个秘方的生产者---一头“奶山羊”。是的,“牛郎”从此依靠“羊奶”得以存活,度过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

        是的,好在那个年头也没有人会懂得用三聚氰胺之类的物品来喂养婴儿。
        渐渐成长的牛郎,由于身体薄弱,特别受到照顾,大姐姐生怕软骨的小腿弯曲,就整天抱在手里,避免了牛郎可能生成的“罗圈腿”…。

        住家对面有一所天主教堂。你坐船在海上进入胶州湾之前,这所教堂是第一个进入眼帘的建筑,两个巨大的十字架塔楼,高耸入云。教堂的院子种满花木,印象中最鲜艳的是“大理花”。园丁“老盖”,养了一只硕大的狼狗。“老盖”走过后窗,把采折的花给爬在窗台上的“牛郎”时,那只狼狗就后腿站立,前腿扒在窗台,抻着脑袋接受“牛郎”的抚摸…。

        弥撒日,教堂里的“姆姆”来回穿梭,信众出出进进。一个衣衫褴褛、蓬头污面的女人也穿梭在人群中,人们躲之不及,喝斥她:“哈里哈,走开!”、“哈里哈,走开!”…。

        在平时,姆姆或许会开出一个门缝,递给“哈里哈”一点吃的,“哈里哈”会朝我们做出一个驱赶的姿态,来保护那点得到的食品,那时我和弟弟会飞快地逃回家里…。“哈里哈”似乎成了心中永远的梦魇。但仔细回想起来,“哈里哈”却从来没有真正欺负过我们兄弟俩一次…。

        从天主教堂到前海沿,是一个大下坡,有时父亲会叫一辆马车载着我们兄弟姐妹到前海沿海边钓鱼玩耍,或者观赏水族馆里养在大玻璃缸里的各种鱼类…。

        记得一次我和弟弟一起喊鱼咬钩了,拉起来一看,是一条贪心的鱼同时咬了两个鱼饵…。

        还记得,父亲先用“朱”笔在纸上写字,再让我们用黑色的墨笔“苗红”。而对黑色最深的印象是“姥爷”的那口黑色的棺材,姥姥和母亲哭得死去活来…。

        是的,我不知道这些故事是怎样记忆下来的?其他的乏善可陈。

        总之,一个孤独的五岁孩子,只有这一部分脑细胞是一直兴奋着的…。
        有诗为证:
三月无哺
食以粱禾
胃肠受损
六月沉疴
幸遇妙手
救有起色
爹牵羊来
挤乳喂喝
从此成长
康体健骼

《生命系列》之,幼年。

幼时记忆
少有印象
唯家对面
天主教堂
双塔巍峨
直插穹苍
团花簇锦
万千气象
园丁老盖
慈善心肠
每摘鲜花
送到后窗
大狗友善
爬在窗上
摇头摆尾
无比欢畅
常坐马车
海滨浴场
沙细水清
深浅适当
或是钓鱼
回家煮汤
无比鲜美
全家品尝
海岸美景
举国无双
蓝天绿树
红瓦粉墙
父爱运动
足球健将
常有比赛
运动场上
号称铁塔
不怕碰撞
一次救球
用头争抢
额头破裂
血染沙场
幼时生活
迷迷茫茫
点滴记忆
话短情长
(2015,6,26)    

2017/4/14于纽约-匹兹堡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