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方针”的实行,使国民经济稍有好转。日子好过一点,就派生出一些其他问题。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仓廪足,知廉耻”的话,那大概是对普通平头百姓说的。但“仓廪足”对于手中有公权力的人来说,可能正是向相反方向发展的,变成“仓廪足,忘廉耻”。

俺山东有一个土得掉渣的说法:“三年灾荒,饿不死厨房”。就是说掌握资源的,在资源缺乏时,哪怕小到一个做饭的,也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多占资源而保障自身的生死存亡。

“四清运动”从它所涉及的内容看,就应该是整束用公权力谋私的运动。因为在大家饿肚皮的日子,那些手中有权掌握资源的大大小小人物多吃多占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当大家日子好过一些后,这些多吃多占的陋习更有施展之地了…。

从俺一个屁民的认识大概就是如此,这样的现象该整肃整肃了…

果然从1963年开始,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在城市中是“反贪污行贿,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

老百姓早就被那些在困难时期多吃多占的干部怀恨在心。如今“四清运动”该“清清”这帮人,老百姓还是很欢迎的…

几年后我在浙江德清勾垒一个村子放蜂。一位曾经担任生产大队长的死了,当地农民拍手称快。他们告诉我,这个死了的人,外号“骚雄鸡”,是一个“四清”下台干部。困难时期,利用职权,施以小恩小惠,奸遍同村妇女,老少通吃,故赠外号“骚雄鸡”。故后来农民们在选一个“贫协主席”时,偏选一个性无能的,被老婆戴绿帽的,体型瘦弱,形象丑陋的,以减少妇女受辱的机会。

这种苦涩的幽默恐怕也可以归到警世通言的文字里了吧…

城市里的“四清”也根据“20条”进行着,抓出一批贪污腐败分子,都是手里有点权力,利用权力多吃多占的分子…

对于这些“清”出来的“四不清”分子,一般是调离岗位、退赔,除了少数极恶的,少有重罚,采取所谓“治病救人”的方针。

在当时对于“四清”,清出老百姓身边的跟老百姓生活有切身利益的四害,老百姓还是欢迎、拍手称快的。

但不久,中央又下达了22条,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这段时间被称为“新四清”。虽然没有否定前20条,但其中一些内容却发人深省,加入了一些比如“阶级斗争”的因素。而最令人起疑窦的是,一些在执行“前20条”里被列为“四不清”的干部,居然可以根据“新22条”翻案,说自己是被反动阶级所迫害了的。这样的情况在农村里比较普遍…。

这时“吃瓜群众”就感到迷惑了!怎么回事?
而敏感的人,或能从一些特别渠道得到一些消息的人,已经感觉到中央出现了分歧,而这个分歧将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和解决,是大家都在猜测的…。

后来知道,对于1958年以来三年“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的崩溃,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是有不同看法的。一部分直接面对国民经济第一线的中央领导对形势有了更加接近真实的看法。刘少奇最为典型。他突破了对形势看法,得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论。

针对一线领导人对形势的估计,毛泽东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困难并不大,形势仍然是好的,三面红旗必须坚持。因此,对刘少奇等人对形势的估计,毛泽东非常不满。

这一切,促使毛泽东认为必须"重新提起阶级斗争",在毛泽东看来,开展阶级斗争,已势在必行。

后来才知道,中央领导内部产生了重大分歧,而这个分歧最终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并以“文化大革命”这样史无前例的、全国全民都被卷入进去的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方式进行着…

对于这一切,在当时所有的“吃瓜群众”都被蒙在鼓里。

但“吃瓜群众”怎么也不会想到,将要发生的事情,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

有诗为证:
管仲判断已过时
仓廪足时忘廉耻
莫道仓廪虚与盈
腐败实由权力滋
 
海老KK
2017/8/5于匹兹堡“中华文化大乐园”夏令营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