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1956年,全国展开了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龙华地处上海郊区,对于这些改造都亲眼目睹。
只见街上天天有敲锣打鼓的,今天不是这一家私人企业被公私合营了,就是哪家商店被公私合营了,开心的是职工,难受的是老板。
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全国范围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的合作化。
从学校同学身上反映的是,纷纷比较老爸从公司、商店、企业拿到的“定息”有多少?
“定息”者,一个“定”字,就是“定量”、“定时”。“定量”者,不根据利润分配,而是每月固定数字,相当于工资。“定时”者,就是拿多久为止,以后就没有了。想不起“定息”拿多少年了,但知道的是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起“破四旧”时期,“定息”就嘎然而止了…。
私人企业主都无选择的接受被公私合营,少有不服从者,当然也有愤而寻死的。
在农村,从杀了地主的“土地改革”到“互助组”、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从“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也是从“小公”向“大公”夸跃…
大势所趋之下,中国大地一夜之间从所谓的“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
所以现在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词出现,感到的是“时光倒流”四个字…。

我姑妈经营一个“混堂”兼“老虎灶”。这是上海方言,“混堂”者就是“澡堂子”,雅称“公共浴室”。“老虎灶”者就是烧开水卖的…。
既是私营,也要社会主义改造,几个烧开水、擦背的工人于是把我姑妈叫去,双方谈好了“定息”,姑妈也只好接受。只不过姑妈从此陷入一个永远讨钱而永远拿不够的甚至拿不到的折磨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批斗了一番,“定息”的事不了了之,倒是松了一口气。
龙华是上海南郊一个镇,那时属上海县,最早上海县属松江府管辖,后来上海成埠,上海县就随了上海市,松江反而变成县了。
龙华的独特之处是有一所古寺,一座七层的宝塔。相传这所古寺是三国时东吴霸主孙权为母亲所建。1700年来数次毁于战火,唐、宋、明都有重建。文化大革命寺内菩萨被毁于一旦,幸好被当局阻其建筑始未被毁。
龙华寺有几株百年大牡丹,据知已经超过150年。牡丹本是草本植物,而百年之牡丹已经长得像灌木一样了,也算是龙华古寺之镇寺之宝了…。
小时龙华古寺是开放的,除龙华庙会外,平时香客寥寥。我们孩子常进去游玩。在大雄宝殿,进门右面一座大钟,大钟悬着、左面一具大鼓,大鼓坐在一个高台上,用楼梯才能上去击鼓。

我常想上去击那只鼓,奈何大雄宝殿里有和尚守着那功德箱,不准闲杂人等上去击鼓的。一次手里拿一只小皮球玩,忽发奇想,趁老和尚打瞌睡,用皮球抛向大鼓,咚的一声,皮球弹回来,抓在手里。老和尚吓一跳,走过来观察,没人上去啊。又睡。趁他不备,又扔一下皮球,这下子老和尚惊了,赶紧爬起来往后面“方丈”跑去,我们则一溜烟儿跑了。
相信老和尚一定以为那些泥塑木雕显灵了…。如果我现在不写这段,是不是这座“庙志”上,会有某日某时,释迦牟尼显灵,致大鼓自响的记载呢?哈哈哈哈…
龙华古塔据说原建十三层,数次战乱后,最后重建七层。但见过全国各地许多寺塔,从建筑美学上讲,这座古塔从高度到直径的比例,到每层之间的间隔,都非常匀称秀美,堪称一座美塔。
从记事时,龙华塔破旧不堪,缘于保存古迹,龙华塔是不开放的。那年全民处“四害”中的麻雀,我们学生也参与其间,被允许上龙华塔去敲锣,不让麻雀落地,饿死牠,才有机会上去一次。
旧时龙华有定期庙会,谣曰:“三月三,上龙华。上龙华,看桃花…”。幼时龙华有成片桃林,结成远近闻名的“龙华水蜜桃”,又大又甜…。摘一个用纸把细毛擦去,不用洗,咬一口,又嫩又甜,及其爽口…。

我中学时,家后院还留有四株桃树,由于周围居民多了,不宜施用农家肥。我想出一个办法,采用医院打吊瓶打方式,每棵桃树挂一个吊瓶,瓶内轮流装水、液体肥料、葡萄糖等,用皮管链接削尖的竹管,把竹管打进树皮的导管层…,几乎每天晚上瓶里的液体都会吸光。这样长出来的桃子又大又好,吃起来还特别甜。
可惜后来我出去读书,桃树也没人管,最后都废了,许多年后,房子拆迁,桃树就被砍了。这也许是龙华最后几株“龙华水蜜桃”,后来龙华公园有桃树,那只是观赏桃花的品种,只能结一些小毛桃,非“龙华水蜜桃”也…。
有诗为证:
新起社会大改变
翻江倒海一夜间
民主主义走过场
公私合营夺私权
又:
龙华古寺孙权建
壮丽牡丹经百年
顽童一击神鼓响
惹得和尚惊灵显
 
海老KK
2017/6/8于匹兹堡自寓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