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1930
|
Replies:0
|
OP
02/17/2017
“与媒体开战是一场永远也打不赢的战争。”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名言,其白宫生涯最终因为“水门事件”惨淡收场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然而,今天的白宫主人对此显然不认同。就任总统第二天,特朗普就在视察中情局时高调宣称:“我正在与媒体进行一场战争。”自此以后,白宫与美国主流媒体不断交恶,媒体成为“反对党”(白宫首席战略顾问班农语)已经成为现实。 1974年《华盛顿邮报》关于尼克松辞职的报道。该报以“水门事件”为题展开的调查报道是对尼克松政治生涯的致命打击。 特朗普团队面对媒体的强硬态度、对“推特”等社交媒体的极端借重,彻底打破了白宫与美国媒体传统相处之道。愤怒之余,美国媒体也开始沉下心寻找适应特朗普时代的报道方式。除《国家问询报》等极少数支持特朗普的媒体外,美国传媒界普遍认为,面对特朗普这样一位“非典型性”总统,媒体要坚守“政治正确”,做好死磕到底的准备,但同时也需把握策略,保持冷静,靠站得住脚的新闻报道赢得舆论争夺战。 特朗普在视察中情局时高调宣称:“我正在与媒体进行一场战争。”图为CNN相关报道截屏。 死磕到底 在批特朗普问题上,美国媒体似乎形成了一场竞争。 日前有消息传出,《华尔街日报》不少员工因为自家报纸批特朗普不够凶,开始闹情绪。该报总编杰拉德·贝克不得不出面安抚手下,强调报道的目的在于让新政府负起责任,而非造成对立。他还列举了一系列该报的独家报道和深度文章来证明《华尔街日报》并非胆小,包括特朗普的业务冲突、与外国的交易和围绕刚辞职的前国家安全顾问弗林的争议。 在由100多名《华尔街日报》新闻部门员工(全球其他员工通过电话接入)参加的内部论坛上,总编杰拉德·贝克对该报关于特朗普的报道进行辩护。图为NPR相关报道截屏 美国国内舆论语境中,媒体素来被塑造为公众利益的守护者。面对特朗普全方位挑战美国政治传统的战斗性姿态,美国传媒界普遍认为自己不应低头,应坚持自身定位,与特朗普针锋相对地展开较量。 布鲁金斯学会不久前专门就“特朗普时代的媒体和记者”主题组织研讨。该学会治理研究领域资深研究员迪翁表示,对媒体来说,“闭嘴”不能成为选项。在他看来,未来几年,媒体的确会成为“反对党”,因为媒体是爱国者,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能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为借口,消解任何判断。 布鲁金斯学会网站专门就特朗普时代的新闻报道这一主题刊登专家观点。 美国主流媒体面对特朗普的对抗姿态,展现了美国建制派、自由派政治力量对特朗普执政理念与方式的本能反应。学者迈克尔·沃尔夫在《今日美国》发表文章指出,媒体对特朗普的绝望不只是因为政治观点不同,同样是因为后者的态度、行为、语言、礼仪,都抛弃了以往规则,这让媒体本能地断定自己必须捍卫传统,抵御右翼的全面入侵。 也有人从危机中嗅到了机会。美国传媒界有声音认为,特朗普执政为美国传统媒体再度崛起提供了机会,事实核实等传统媒体优势将比以往更为读者所倚重。据报道,皮尤中心调查表明,仍有超过3/4的美国公众认为,传统主流媒体应当继续履行“纠偏”“改错”的职能。斯坦福大学传媒学教授希欧多尔·格拉瑟表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媒体崛起让政治人物可以直接同大众展开沟通,但这并不能完全取代记者的工作,记者需要创造并维持公共讨论,今天的美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需要自由和活跃的媒体。 新形势要有新办法 为了打好与特朗普的“持久战”,美国传媒界也在逐步走出最初的本能式反抗(美国媒体对特朗普的批评不断泛化、甚至娱乐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调整策略,争取更多民意支持。 调兵遣将是第一步。比如,《纽约时报》在特朗普胜选后专门对自身白宫报道团队进行了扩充,将该报资深白宫报道记者皮特·巴克从耶路撒冷分社社长职位上调回华盛顿,同时还从《政治家》招入资深白宫报道记者格兰恩·斯拉什。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皮特·巴克在耶路撒冷分社社长职位上才干了不到一年就被调回华盛顿,以加强该报未来四年的白宫报道。 苦于“推特总统”爆炸性言论不断的新现实,美国媒体正摸索新办法。美国新闻学会执行主任汤姆·罗森斯黛撰文指出,新闻媒体在报道特朗普时,应坚持报道真正重要的内容。特朗普团队十分钟爱“推特”发声,但媒体从业者必须学会区分,搞清楚哪些推文真有政策含量,哪些只是传播戏法。媒体应把精力更多放在观察特朗普政府的行动、而非言论上。此外,媒体也必须保持“开放”心态,要认识到特朗普作为总统和此前作为竞选者可能会有不同。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乔纳森·劳齐表示,与政治谎言不同,特朗普团队散布的许多虚假信息,主要是为了在人们心中种下怀疑一切的种子,这是其反建制派立场的体现,特朗普正是借此赢得了大选。因此,媒体一方面必须对谎言加以揭露,另一方面也应尽快形成新的报道惯例——当特朗普政府散布的不实信息导致了现实影响,媒体需要以这种现实影响为主体展开报道;当这种不实信息只是停留在言论层面,媒体就应做常规化报道,不应作为头条大报特报。 “一味愤怒”不是出路 当然,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不支持甚至厌恶媒体对特朗普的穷追猛打。就拿特朗普的移民“禁令”来说,尽管媒体几乎清一色是骂声,但在民意测验中,支持者其实并没有比反对者少多少。在特朗普的支持者看来,美国媒体是被不可救药的自由派掌握了,媒体叫嚣得越凶,越说明华盛顿需要特朗普这样一位反建制派总统来“排毒”。 眼看着媒体有陷入“自嗨”的危险,部分美国传媒学者和媒体从业人士开始反思,认为当前媒体对特朗普的报道存在观点先行、事实滞后的问题,认为这不利于媒体获得读者信任,将会加剧社会分裂。例如,《纽约客》一贯以超然风格著称,但当前该杂志关于特朗普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直接呈现观点。 《纽约客》在特朗普胜选第二天以《美国悲剧》为题刊发报道。 汤姆·罗森斯黛认为,在特朗普时代,媒体必须更好地区分新闻报道、新闻分析和新闻评论。皮尤民调发现,59%受访成年人表示,更希望媒体提供事实性报道,而非夹带记者个性化点评的报道;69%受访成年人表示,希望媒体机构提供关于政治人物言论的详细事实检查。 《华盛顿邮报》记者大卫·法伦索德指出,如果媒体大喊大叫、充斥情绪,读者就会对其传递的信息持不信任态度,会认为媒体自身存在偏见。尤其是特朗普自参加总统竞选以来打出了反建制旗帜,主流媒体一味愤怒,只会被特朗普的右翼支持者看作特朗普的确是在华盛顿“排毒”的例证,认为其政策引发了既得利益者的反扑。 此外,也有媒体开始就自身对特朗普批评措辞的严谨性展开反思。例如,在“说谎”一词的适用问题上,一些美国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美联社等)进行了内部讨论,强调需在“信息失实”与“为了某种动机主动发布不实信息”这两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才考虑使用。 《纽约时报》多次在特朗普相关报道中使用“说谎”一词。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