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2813
|
Replies:0
|
2016华人参政丰收年:刷新纪录,尚待成熟
By 薛峰
Tag:
华人参政
|
OP
11/16/2016
【美国亚裔新闻(AANB)】2016年,是史无前例的美国华人参政年!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中,出现了许多华裔面孔。全美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华裔参选人士,从联邦议员,州长、副州长,州参议员、州众议员,到郡长官、郡议员,以及市长、副巿长、市议员及学区委员等。 除了三名联邦众议员:加州的赵美心(Judy Chu)、刘云平(Ted Liue),和纽约州的孟昭文(Grace Meng)都以超过60%的高票成功连任之外,无腿女英雄的谭美(Tammy Duckworth)将站上国会山,成为第一个华裔女性参议员。 华人普遍参与政治,是提升族裔形象和进入国家治理层面的积极表现。华裔代表也从传统的民主党人居多,开始朝共和党人阵地拓展,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21岁。华裔参政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积累了经验,也暴露出值得反思的问题。 “十年磨一剑”夯实选民基础,伊州选出第一个华裔众议员 第二代华裔马静仪博士(Theresa Mah)成功当选伊利诺伊州第一个华裔众议员(下图)。而她的胜出,不仅源于自幼的家庭教育——来自中国广东的父亲曾是旧金山华裔社区侨领,全心投入社区服务的精神,让她从小耳濡目染、坚持服务社会公共事务,更是源自整个芝加哥华埠社团“十年磨一剑”,夯实选民基础——选区规划、公民教育。 “马静仪出来,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年的积累。”著名侨领、华埠更好团结联盟主席陈增华先生介绍说,首先是选区规划。 近三十年来,芝加哥华埠地区的华人不断增长,在1990年至2010年之间翻了一倍,达到2.7万人,突破了地域界限。而华人在选区分布上被划分在了4个选区,选民分散,力量薄弱,很难推选出华裔候选人。 2011年,在陈增华先生带领下的华埠更好团结联盟(Coalition for a Better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CBCAC),认真研究每十年进行的一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依据联邦投票法案中有关保护少数族裔的条款,提出了2011年伊州投票法案,成功进行了选区重划,将华埠地区95%的华人划入州参议院第一选区和州众议院第二选区。集中力量办大事,才有了华裔参选的区域基础。 (华埠更好团结联盟主席陈增华(前左三)组织选区选民教育活动) 其次,是坚持不懈的公民教育、选民登记。陈增华先生曾担任华商会会长、亚裔联盟主席,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选民教育和登记服务。担任华埠更好团结联盟主席之后,他十分注重发动中学生、年轻人参加选民登记志愿服务,通过选举讲座、敲门、打电话等,推动选民登记,带动中学生这些未来的选民参与公民教育的实践。2002年,在陈增华先生倡导下,中文成为选民登记投票的法定文字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华人参与投票的积极性。2008年,有1600名新选民登记投票;之后每两年都有上千新选民登记。近十年间,选民登记翻了三倍以上,打造有力量的华人票仓。 第三,是培养助推优秀候选人。马静仪曾是华埠更好团结联盟的雇员之一,受到陈增华先生的培养和举荐,她成为伊利诺伊州州长前州长奎恩(Pat Quinn)的高级政策顾问。身为华裔,和亚裔美国人历史及其他少数族裔研究领域的教授,马静仪亲眼看到华人的勤奋努力、注重教育、守法守分,而又向来是“沉默一族”,她说,“作为华人移民的后代,我深深理解第二选区内工薪阶层需求与呼声。我的经历与家庭背景激励我努力奋斗,从政策的层面去改善居民生活。积极参政、努力发声才是保障华人权益的最佳途径。” 马静仪的初选遇到的西裔对手,他的父亲是很有势力的老牌议员,计划退休后让儿子接任议员。而马静仪的华人选区,经过十年的积累,凝聚了很有力量的华人选民,他们积极参与助阵,数百名义工组织拉票集会、敲门、打电话、见面会等助选活动。终于,马静仪以高票胜出初选,一路无敌拿下众议员席位,成为伊利诺伊州第一个华裔众议员。 “选出我们的华裔议员是一大进步,但这还不是全部,公民教育、社区倡议、与政策制定者沟通以及社区动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公民的成熟度,实现我们的使命。”陈增华说,正在推进的“华埠远见计划”,就有一系列华埠社区的学校、交通、基建等公共建设项目,切实为选民办实事、谋福利。 华人参政的丰收年、妇女年 “今年是华人参政妇女年。”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薛海培先生说,从第一个宣布参选国会参议员的李林笛(Lindi Li),到波士顿市议会的议长吴弭(Michelle Wu),从伊州第一个华裔众议员马静仪(Theresa Mah),到犹他州第一个华裔众议员关玉嬚(Karen Kwan),再到第一个华裔女参议员谭美(Tammy Duckworth)。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女中豪杰。 “今年也是华人参政的丰收之年。”薛海培先生历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数量和层次上有很大突破。宣布竞选国会参议员的有两个,竞选国会众议员的有八个,竞选连任国会议员的有三个。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参选的层次也提高很大。 二是华人助选的支持力度增大。例如,加州的吉晓玉竞选国会议员(下图左四),通过全美各地有系统有组织的助选,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位华人的女儿,尽管她所在的选区有所不利、资金相对匮乏,但依然赢得了很多华裔乃至其他族裔的热情支持和捐助;宾州的李林笛竞选国会参议员,她作为最年轻的国会参选人,以积极的参与精神在华人社区掀起了“林笛小旋风”,得到了来自全国的40多万美元捐助,她为更多年轻华人挺身而出参与社会公务,作出了一个启蒙的示范。 三是华人参选地域逐步拓展。除了传统的东西海岸,加州、纽约州等华人聚居地,其他非传统州,如北卡、犹他、德克萨斯、华盛顿等20多个州都有华人参选,涵盖从学区校委会到国会等多个层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人占比仅为1%的犹他州出现了三名华人参选州议会层次的竞选人。这表明华人参选的区域形成了逐渐蔓延的趋势。 四是华人参选不再局限于某一政党,从过去的民主党阵营,开始拓展到共和党阵地。 华人参政的成熟度有待提高 “今年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成果。这说明更多华人,特别是新移民更为关注美国的公共生活,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政治参与度不断高涨。”薛海培先生话锋一转,指出了今年所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不成熟、非理性,华人参政的道路还很远。 薛海培先生举例说,这从各个微信群里的争论就能看出来,相互攻击、恶斗、谩骂,就像当年中国“文革”贴大字报一样,只不过是在微信里面刷屏张贴。党派挂帅、恶斗文化,真是像当年的红卫兵“文革现形记”。这些不理性、片面的争斗都是非理性的宣泄,与现代文明按照规则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相距甚远,甚至连基本的文明礼貌都没有。 “即便表达的是正确的观点,却用错误的行为表达出来,也是做不好、走不远。本来作为少数族裔的华裔,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撕裂,真是经不起这样惨痛的代价!”薛海培先生认为,这不但矮化华人社会公众形象,而且还影响华人的职业前景,对下一代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有人说,“话糙理不糙”,还为自己的不文明找理由,而在美国,“话糙理就糙”,因为你没有按照公共议事的规则做事。 “我们曾听到说美国职场有‘玻璃天花板’,的确是有;但如果不虚心学习,还是这样一种恶斗,‘玻璃天花板’就是自己装上去的,还有什么资格抱怨不公?”薛海培提出了华人参政的两点反思:首先要解决反思自身文化劣根性、公民教育缺失的“原罪”问题,要勇于意识到和承认自己的差距;其次,要尽量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公共事务参与的议事规则和文明礼仪,学会尊重和宽容,向身边比自己早来一些年的老中们学习,特别是向早来很多年、走在参政前列的港台人学习,提高参政的成熟度,才有参政的真正价值。 “今年华人参政的程度是最高的。”著名社会活动家、爱荷华州华人协会主席燕晓哲先生回忆多年前,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参加白宫酒宴,当他环顾所有嘉宾,发现只有两张华人面孔,“当时我感到很痛心;而现在,我看到了可喜的好兆头。” 他进而提出对华人参政希望,“要尽量全面和清醒地认识美国社会,否则就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在他看来,如果盲从“社会精英”,“脱亚入美”似的把自己当精英、装白人,甚至把穷人逼进社会死角,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怀,这样的参政只能是空中楼阁。 他认为,华人未来参政尤其需要从基层做起、从身边做起,做校区委员会义工,当非盈利组织的义工,做市议会议员等等,不断积累基层的实际经验和人脉资源,把参政基础做扎实。 为此,燕晓哲先生提出了“三个二”的建议:做2小时义工、捐2美元、带两个人去投票。如果每个华人选民都能这样做,就能逐渐提高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能力,形成参政的良好氛围,孕育出一批有资格的优秀参选人。
0
0
|
|